太原十大小吃排行榜

导语 清和元的头脑,清和元的羊杂割,鸡蛋醪糟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,这些都是太原的小吃,都是名列榜首的小吃啊!

  公认第一的就是清和元的头脑,桥头街、解放北路、桃园二巷都有店。是明末清初时期,著名的思想、书画、医学家傅山发明,是一种药膳。以煨面为主料,黄芪、酒糟、黄酒、良姜为佐料熬汤,配莲菜(藕)、长山药、肥羊肉,又称“八珍汤”。由于是药膳,只在每年节气白露到立春期间才有,非此时段吃的话,对身体不好。

  清和元的羊杂割也是太原特色小吃,傅山把头脑制作工艺教给了当时做羊杂割的师傅,改店名为“头脑杂割清和元”,意思是驱除外族侵略者。后来就只留下的“清和元”的招牌。羊杂割店在太原比较多,不仅限于清和元,鼓楼街的羊杂店比较出名,可能是地段比较好的缘故。但这个鼓楼店的价格比较高,相对味道来说,千峰路口、玉河街、学府街、千峰北路的羊杂店也不错,鼓楼店的也有分店,另外还有郝刚刚羊杂连锁店。水西关街有一家价格是最高的,可能是由于附近都是有钱的单位吧。

  认一力的羊肉蒸饺是太原的名吃之一,1930年左右创建,位置也在桥头街。认一力的蒸饺皮薄、味香、佐以老陈醋、味道绝佳。肥而不腻,馅成丸。其他地方吃的蒸饺,味道差得不是一点半点。

  稍梅(也有叫烧麦、寿迈、稍麦的)也是太原著名风味小吃,用特制的擀而杖打成花褶,形同梅花。有说法是“稍梅好吃难和面,皮薄挑馅打花难”,皮薄、馅足、花似未全开的梅花才是好稍梅。早年间在食品街有家馆子专卖稍梅,现不知迁往何处了。老早先的太原面食馆的稍梅也不错,但自打重新装修开业后,味道、外观就不行了。

  鸡蛋醪糟也是太原的特色小吃,荣茂园海子边小吃部的鸡蛋醪糟久负盛名,至今还流传着“海子边醪糟王,美酒不如醪糟强。”尽管全国不少地方都有鸡蛋醪糟,但味道大不相同。相传赵匡胤弃文习武,东渡黄河来到绛州,无钱无粮饥饿难耐。店家看他气宇不凡,做醪糟给他。赵匡胤不知何物,店家说:“糟汤而已”。后来赵匡胤做了皇上,思念“糟汤”,请店家赴京再制,并说“糟汤酸甜爽口,酒香沁脾,以后就改叫醪糟吧。”金口玉言,醪糟之名遂传,沿袭至今,江北多称醪糟,而江南多称江米酒。

 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中部北部的常见面食。其制法、名称来历,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。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,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,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。李渊问:“手端何物?”老方丈答:“栲栳栳”。栲是植物的泛称,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。还有一种说法,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,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,一举建立大唐王朝,栲栳是由“犒劳”演变而来。因有这两种传说的存在,太原的莜面栲栳栳认为是正宗的。

  豌豆糕是太原特色小吃,属甜食,宜在夏季食用。用上等豌豆脱皮磨粉,加入白糖、柿饼、柿子霜制作而成。色淡黄,爽滑利口。目前最著名的是大东关贾得旺厨师制作的。

  过油肉虽然是在山西乃至北方普遍可见的菜,太原比较大的饭店做出的过油肉才是味道正宗的。正宗的过油肉选猪里脊肉或元宝肉为主料,精切成铜钱厚的肉片,加蛋黄、淀粉、精盐、料酒等拌匀,放入油锅中打散炒熟,加木耳、玉兰片、葱白、菠菜等辅料烹炒而成,色泽金黄。

  荞面灌肠是随处可见的小吃了,周边的县市叫“碗托”。制作方法是把荞麦面调成糊状,盛在容器里,上火蒸熟,冷却后脱离容器,叫“碗脱”比较形象。但从名小吃的角度看,灌肠才能说明问题的核心。正宗的或者说是做得好的,利滑爽口,有一种直下腹中,味进肠内的感觉。类似于酒,好酒感觉酒力能入脐,次一点的只能到膈了。假如不是这种差别的存在,那这种80年代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的小吃,也不至于能名列十大了。也可能是因为现在很难找到味道特别好的灌肠店,有的人就把六味斋酱肉归到十大小吃中了。(位于桥头街、钟楼街、柳巷交叉路口的“六味斋”酱肉店,原为开设于民国二十七年(1937年)的“福记六味斋酱肘鸡鸭店”,老字号的信誉早已深入人心。“六味斋”产品颇多,色香味俱佳,在众多的产品中,酱肘花独占鳌头。以“肥而不腻,瘦而不柴,淡而入味,香而醇郁”闻名。)

  老豆腐也叫豆腐脑,正宗做法是用糖饧起色,加火烧开后,加入湿粉芡,放入泡好的油粉丝,加豆腐脑适量,葱盐椒调味。其色泽金红透亮,质微稠,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、海带丝、金针、韭菜丁、胡椒粉,淋点芝麻香油,浓香无比。通常在街上吃到的,制作方法倒过来了,先把卤汁做好,然后给豆腐脑浇卤或者是加韭花、辣椒、辣椒油,味道自然会差很多。也难怪很少有人把这个当作是十大名吃了。也正因此,才有人把老鼠窟元宵或者鸿宾楼烤鸭当作是十大名吃来代替老豆腐。

  (注:饧读音同“行”,本意是①麦芽或谷芽熬成的饴糖(名词),②糖稀或糖块、面剂子等变软(动词),引申为精神不振,眼睛半睁半闭。)

关注更新
返回本地宝首页

热点推荐

最新阅读

反馈